专访钢琴家田佳鑫:黑白琴键奏出多彩人生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5 16:06:00    

5月24日晚,国际知名钢琴演奏家田佳鑫领衔“施坦威之夜”广州优秀师生多钢琴音乐盛典在星海音乐厅交响乐演奏大厅举行。田佳鑫与广州的钢琴老师、学生一同为观众奉上独具特色的演出。

在演出开始前,这位被外界评价为“演奏充满激情与活力”的中国钢琴家接受了羊城晚报的专访,分享了这场音乐会的创作理念、她对钢琴教育的思考,以及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热爱。

田佳鑫

艺术家应该通过音乐影响更多人

羊城晚报:本次演出是一场多钢琴音乐会,与观众更熟悉的钢琴独奏音乐会或交响音乐会不一样。分享一下你参加这场演出的感受?

田佳鑫:钢琴常被视为“一个人的精彩”,但多钢琴音乐会属于“多人的狂欢”。今晚的音乐会分了四个章节,曲目选择上比较多元,我在改编时也会融入不同的音乐风格。比如第一章节《梦幻之“鑫”》的曲目《Destiny》,由《豆豆龙》《爱》《雪落下的声音》和《不能说的秘密》四首歌改编而成。我在《豆豆龙》里加入了爵士元素,《爱》里融入巴赫对位法;《雪落下的声音》则以两台钢琴模仿中国传统乐器。希望通过这些精心编配的曲目,让观众发现音乐是无分国界、不限种类的。只要是好音乐,都能带来感动。

羊城晚报:此次音乐会的编排难度在哪里?

田佳鑫:需要兼顾不同水平的演奏者。既要让程度高的师生展现技巧,也要让初学者有最佳的表现。这是个不小的挑战,但我很享受这个过程。虽然排练很辛苦,嗓子都哑了,但看到大家全情投入的样子,特别是今天彩排时展现出的音乐热情,让我充满期待。

羊城晚报:你曾与许多国际级指挥家和知名乐团有过合作,但今晚的合作伙伴是广州的钢琴师生。为何还愿意参与这类“大众向”演出?

田佳鑫:我当然很享受跟顶尖的音乐界人士合作,在最知名的舞台上绽放自己的光彩。但作为艺术家,我更希望通过音乐影响更多人。通过这种大众化的演出,我可以与观众更近距离地交流,切实地感受到音乐对人的改变。今天的演出,年龄最小的表演者只有5岁,年龄最大的是76岁。我能帮助他们实现音乐梦想,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人们总说钢琴只有黑白两色,但我想证明每个人都能演绎出自己的彩色音乐人生。就像这次参加演出的一位阿姨所说,音乐让她的晚年生活充满幸福;而那些原本抗拒练琴的孩子们,通过这次演出发现了音乐的乐趣。这就是音乐的魅力。

学琴是“始于兴趣,成于坚持,忠于热爱”

羊城晚报:所以钢琴对美育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回到你本人,你跟钢琴的缘分是怎样开始的?

田佳鑫:我非常幸运地出生在一个音乐世家,妈妈是一位女高音歌唱家,爸爸是一位作曲家兼指挥。他们其实很想让我学琴,却从不强迫。有人说他们是“最会欲擒故纵”的家长。(笑)小时候,爸爸每天都会给妈妈弹伴奏。他们结束后,我自己就会跑到钢琴上扒拉琴键。但爸爸总是告诉我,钢琴不是玩具,如果真的想学,就要认真对待。三岁那年,我郑重地向父母提出想学钢琴,从此开始了这段不解之缘。真正开始学钢琴之后,我觉得钢琴就像《哈利·波特》的魔法棒一样,让我可以变成不同角色,用琴声讲述各种故事。

羊城晚报:有人形容你是“别人家的孩子”。你没有上音乐学院的附中附小,而是走了普通的升学之路,从小学到中学都是重点学校。在文化课与专业练习之间要如何选择,你对琴童有何建议?

田佳鑫:任何学习一定是始于兴趣,成于坚持,忠于热爱。重点中学的课业压力很大,但我仍然每天坚持练琴六小时。我认为艺术与文化课是相辅相成的。要深入理解音乐,需要历史、文学、诗歌,甚至建筑、数学等知识。文化知识能帮助理解音乐,而音乐又能滋养文化修养,二者相得益彰。

羊城晚报:你理想中的音乐教育是怎样的?

田佳鑫:既简单又不简单。说简单,是因为音乐教育无处不在。比如我们从小都会唱的儿歌“小兔子/乖乖”,或者是“啤酒饮料矿泉水/花生瓜子八宝粥”,这些都是节奏。说不简单,是因为作为教育者,我们要懂得化繁为简。把一些深奥的东西用贴近孩子认知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羊城晚报:大家的普遍观念是学琴要从小孩子抓起,但现在也有很多成年人对钢琴感兴趣。你对不同年龄层的钢琴学习者有什么建议?

田佳鑫:对小朋友来说,一开始一定要保证他们有兴趣,能学下去。对老年人来说,学琴能丰富他们的晚年生活,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锻炼手脚和大脑的效果。而对上班族来说,学钢琴不啻为一种化解压力、舒缓情绪的好方法。他们平时可能没多少时间练琴,但我认为不需要追求特别难的曲目,练习自己平常爱听的曲目,学起来会更轻松。

曾在不同国家奏响《黄河》

羊城晚报:你曾提到自己特别喜欢弹奏中国的作品,哪次演出经历让你印象最深?

田佳鑫:我在每场音乐会上都会演奏中国作品。记得有一次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首演张朝老师的《中国之梦》,外国观众的热情超乎想象,以往很多人只知道《茉莉花》《梁祝》等少数作品,但其实有更多好听的作品需要我们传播。

羊城晚报:有没有哪一部作品对你影响最深?

田佳鑫:《黄河》始终是我的最爱。我既要弹出男生的力量,还要把女生的细腻融入其中。《黄河》实在太经典了,我在不同国家和不同的交响乐团都合作过,每一次的感受都不一样。通过音乐本身,外国音乐家能感受到中国历史的变迁和民族精神。

羊城晚报:如何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融入自己的演奏和创作中?

田佳鑫:我很愿意去做一些跨界和创新。比如在央视的元宵戏曲晚会上,我与京剧、粤剧、河北梆子、黄梅戏等四种传统戏剧合作,要在兼顾不同唱腔特点的前提下进行改编。我用格里格的钢琴协奏曲开场,后面融入了《春江花月夜》,并用钢琴模仿琵琶、古筝等传统乐器。我希望通过这种创新,让年轻人感受到中国音乐原来可以这么好玩。

期待与广州再续情缘

羊城晚报:你曾多次来到广州演出,这里的观众和音乐氛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田佳鑫:我曾担任2019年广州文交会开幕晚会的表演嘉宾。那场演出请来了波兰国宝级演奏家Janusz Olejniczak(电影《钢琴家》原声演奏者)等中外优秀钢琴家,我们一起呈现了一场不一样的音乐盛宴。我与香港寰宇交响乐团合作了《黄河》,是一次非常难忘的舞台经验。所以我对广州这个城市已经不陌生了,这里带给我很多美好的回忆。

羊城晚报:接下来在广州还有哪些演出或活动计划?能否透露一些细节?

田佳鑫:我预计下半年将在广州举办独奏音乐会。今年还有录新专辑的计划,希望之后能常来广州。我不光喜欢这里的美食、文化,更希望能将我对音乐的热爱分享给更广大的朋友。

文 | 记者 胡广欣图 | 记者 柳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