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市擘画“空中丝路”新图景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2 10:58:00    

在新时代对外开放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市发改委携手包头东河国际机场,紧密围绕城市发展定位,将航空口岸建设视作提升城市能级、便利群众出行的关键举措。双方系统推进基础设施升级、航线网络拓展、智慧服务创新三大工程,成功构建起“空中丝路”与“民生通道”协同发展的立体化格局。历经三年艰苦攻坚,2024年,包头航空口岸旅客吞吐量突破216.5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4005.2吨,年均增长率高达45%。如今,已形成一张辐射全国、连通蒙古国的航空运输网络,让市民切实享受到“家门口飞全球”的便捷出行体验,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澎湃动力。

包头东河国际机场焕新国际范

包头机场历经多次蜕变:从仅能起降小型飞机的“海兰泡机场”,到2006年升级4D级跑道,2014年投用3万平方米T2航站楼,2017年投资1.82亿元改造国际航站楼,2024年9月正式更名为“包头东河国际机场”,市发改委锚定“区域性国际航空枢纽”建设目标,统筹推进机场持续进行升级改造。目前,机场站坪面积达9万平方米,设计容量400万人次,可保障波音747全载起降的平行滑行道工程已通过评审,冷链物流中心配备-25℃深冷仓储设施,年货邮处理能力将提升至15万吨,为内蒙古牛羊肉等特色产品“飞向全球”提供硬支撑。

在持续完善航空枢纽硬件设施的同时,同步推进“地面服务网络”建设。秉持“枢纽建设、交通先行”的理念,着力构建空铁陆多维度接驳体系:开通机场快线,运营机场至包头站、包头东站的直达快巴,15分钟内即可便捷衔接高铁网络;优化12条公交线路,增设夜间摆渡车,覆盖区域内80%的居住区。更具创新性的是计划推行“空巴联运”模式——在固阳县、土右旗等远郊区县设立城市候机楼,通过异地值机、行李直挂服务,使县域居民前往机场耗时缩短40%,真正实现“家门到舱门”的无缝衔接。

2小时通达华北,货机直抵欧洲

为深度融入自治区向北开放战略,市发改委联合市商务局、市交通运输局、包头东河国际机场及蒙古国匈奴航空公司,成功开通包头至乌兰巴托国际航线,并启动包头至伊尔库茨克航线规划。2023年,实现重大货运突破,首条间接洲际货运包机“包头经鄂州至法兰克福”航线及“包头经太原至鄂州”货运航线正式投运,单次运输晶硅材料、稀土永磁体等高附加值产品货值超2亿元。与此同时,包头携手呼和浩特、鄂尔多斯共建“蒙西机场群”,通过代码共享与航线互补实现区域航空资源高效整合,进一步强化国际航空网络辐射能力。

在国内航线网络建设方面,包头以“经包飞”品牌为纽带,结合营商环境优化举措,持续加密重庆、昆明、杭州等枢纽城市航班,新增深圳、宁波直飞航线,并将“支支通”通航点扩至8个,覆盖二连浩特、满洲里及赤峰等区内重点城市。目前,包头机场国内运营航线达48条,通航城市39个,日均航班量突破55架次,形成“2小时覆盖华北、4小时通达全国”的高效航空圈,区域交通枢纽能级显著提升。

以“数字大脑”激活出行服务新生态

包头东河国际机场以智慧化建设为引领,全方位重构旅客服务生态体系。通过拆除候机隔离区围栏、拓展旅客活动空间,将问询柜台前移至乘机主流程区域,并配置5台高效自助值机设备,显著改善了设备卡顿、流程繁琐等问题。创新打造的行李可视化追踪系统,通过电子大屏实时更新行李动态,配合“上门接送”服务实现出行闭环管理。针对特殊群体需求,机场系统性升级无障碍设施:老年旅客可享受“家门到舱门”专车接送及全流程优先服务,安检通道增设婴儿看护座椅,女卫加装儿童脚踏梯,同步优化停车场导视、候机楼标识、环境卫生等23项服务细节,构建起覆盖全场景的适老化、适幼化服务网络。

在智慧服务场景全域覆盖的基础上,机场精准实施“航空惠民六大行动”。通过开设老年人专属值机通道、推行无陪儿童“云端守护”计划,联合航司推出学生返乡5折票、务工人员团购票等差异化产品,形成多层次惠民服务体系。2024年,累计加密春运、暑运临时航班200余架次,首创“空铁联运专列”接驳模式,发放1200万元航空消费券惠及28万人次,实现群众出行成本整体降低20%。通过智慧化改造与服务创新双轮驱动,机场成功将“人本服务”理念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实效,构建起全周期、立体化的航空出行服务新生态。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市发改委将全面落实《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启动包头东河国际机场飞行区扩建前期工作,进一步升级改造航站楼,锚定2030年旅客吞吐量突破300万人次目标。同步布局达茂旗、白云鄂博通用机场及低空旅游航线,构建“干线+支线+通航”立体网络。从“草原钢城”迈向“蓝天枢纽”,包头正以航空口岸建设重塑开放格局,通过空中廊道串联产业升级与民生普惠,让老工业城市在万里云天间焕发新机,为北疆高质量发展绘就腾飞画卷。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梁彦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