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
拜登确诊恶性前列腺癌引关注,这种“沉默杀手”为何难早期发现?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1 07:20:00
现年82岁的美国前总统拜登被诊断患上恶性前列腺癌,癌细胞已扩散至骨骼,其病理分级高达9分。这一消息引发全球关注,同时再次将公众视线拉向这个被称为“沉默杀手”的疾病。数据显示,约65%的患者首次确诊时已步入中晚期。前列腺癌为何早期不易发现?专家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早期犹如温水煮青蛙,常无特异性表现。

前列腺癌为何成为“隐形刺客”?
据世卫组织最新数据,前列腺癌已跃居全球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第二位,仅2023年我国新发病例就达13.8万例。据了解,约65%的患者首次确诊时已步入中晚期,30%患者在确诊时已发生骨转移,剧烈骨痛、病理性骨折等并发症将直接影响生存质量。我国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69.2%。
“早期前列腺癌犹如温水煮青蛙,常无特异性表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李天表示,前列腺深藏于男性盆腔的“隐秘角落”,肿瘤好发于外周带,早期生长不会挤压尿道影响排尿。
国家癌症中心调查显示,82%早期患者仅出现尿频、尿急、夜尿增多等非特异性症状,这些表现与良性前列腺增生重合度高达90%。更危险的是,60岁以上男性常将夜尿增多归因于自然衰老,导致平均延误就诊3-6个月,60%患者确诊时已出现局部侵犯或远处转移。
李天称,尽管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测已普及,但其25%的特异性代表着:每4例PSA升高者中,仅有1例最终确诊癌症,炎症、骑行等良性因素都可能造成假阳性。更棘手的是,15%的恶性病例PSA值正常,形成诊断盲区。传统检查的局限性也使早期病灶极易逃过筛查。
我国一项调查结果显示,50岁以上男性中,定期PSA检测者不足12%,68%受访者坚持“排尿困难=前列腺增生”的错误认知。然而,前列腺癌患者中,70-80岁群体占新发病例65%。
当身体发出以下“求救信号”时,必须立即就医:
排尿习惯突变:夜尿≥2次,尿流中断、排尿费力;
血尿血精:无痛性血尿或精液带血丝;
骨骼疼痛:腰骶部、骨盆夜间钝痛加剧;
体重骤降:3个月内无端减轻5%以上。
哪些人群更容易被前列腺癌“盯上”?
年龄警戒线:50岁以上男性发病率呈指数增长,70-80岁为发病高峰期;
遗传高危组:45岁以上有家族史者风险增加2-3倍,若家族出现2例以上患者或早发病例(<55岁),须警惕遗传性前列腺癌;
基因突变者:携带BRCA2基因突变的40岁以上男性,应纳入重点监测;
代谢综合征群体:BMI>28者患病风险增加35%,高脂饮食通过激活雄激素受体通路促进癌变;
职业暴露人群:长期接触镉、农药者风险提升40%;
激素失衡者:血清睾酮异常、早秃、体毛浓密人群风险增加40%。
如何构建前列腺健康防线?
饮食重构:每周红肉摄入≤3次(单次<100g),增加番茄红素(每日500g熟番茄)和维生素D(日均日晒20-30分钟)。
运动处方:每周150分钟快走/游泳,保持BMI 18.5-23.9,避免久坐憋尿。
戒断:烟草使患病风险增加40%,酒精摄入应控制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量内。
定期体检:50岁以上的男性将PSA检测纳入年度体检。PSA检测联合前列腺健康指数(PHI)可提升诊断准确性,新型生物标志物如PCA3、4Kscore正在突破传统局限。
早期干预:局限性前列腺癌5年生存率99%,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可实现精准切除。
晚期治疗:新型内分泌治疗药物联合放疗,可使转移性患者生存期延长3年以上。
文|记者 朱嘉乐图|视觉中国
编辑:许敏
相关文章
- 针线里的光阴:一位非遗传承人的香包情缘 2025-05-21 08:45:00
- 拜登确诊恶性前列腺癌引关注,这种“沉默杀手”为何难早期发现? 2025-05-21 07:20:00
- 昆明市延安医院为高龄患者实施无管化肺段切除 2025-05-20 08:56:00
- 拜登确诊前列腺癌“格里森评分9分”,预后前景如何? 2025-05-19 15:33:00
- 拜登确诊恶性癌症,已扩散! 特朗普发声 2025-05-19 11:16:00
- 早安·姑苏 | 东方“拉花”美学 2025-05-19 06:39:00
- 李金娥调研督导防汛备汛工作 2025-05-16 18:02:00
- 黄晓明、金世佳进上戏考博复试名单 2025-05-12 22: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