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诺奖得主,在苏州看到了什么?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2 11:09:00    

7月10日,一场属于全球科创界的盛会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正式拉开帷幕。1700多名参会嘉宾中,最令人瞩目的是来自美国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约翰・迈克尔・科斯特利茨以及超过100位的中外院士。这些顶级科学家的莅临,再次展现了苏州极强的号召力。



尤其是诺奖得主约翰・迈克尔・科斯特利茨,这位美国布朗大学物理学教授,与苏州渊源颇深。他于2017年5月加盟苏州大学担任讲席教授和该校高等研究院荣誉院长,这次不仅亲临大会现场,而且还发表了主题演讲。在热情洋溢的发言中,他对苏州政府为支持创新而作出的一系列富有前瞻性的政策,以及苏州愈发蓬勃的创新活力给予高度评价,直言“这里是创新创业的理想之地”。他甚至风趣地表示:“在苏州与量子专家交流后十分兴奋,或许几年后就能用上量子电脑解决科研难题,帮我赢得第二个诺贝尔奖”。


正如这位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所言,今后的“量子时代”,苏州有望在全球科创的版图上扮演重要角色。而从首次“三合一”举办2025高校技术转移转化大会暨第二届国际科创大会、第十七届国际精英创业周系列活动,又能看出苏州的哪些新动向?



苏州办的这场大会,不同寻常。光从会议的名称即可看出,它将三场会议合而为一,不仅会议的内涵更加丰富、办会成本更加节俭,也透露出一股抓创新、谋发展的新思路。


首先是2025高校技术转移转化大会。去年9月,教育部选定以苏州与南京为核心承载区的江苏,作为全国首个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并启动建设。而这场大会,瞄准的正是苏州迎来全国平台落地以后,如何进一步助推先进材料和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


其次是第二届苏州国际科创大会。自去年9月举办第一届后,本届大会苏州的目标也变得格外清晰和明确,那就是通过一系列精准到位的政策和激励措施,为更多发生在苏州本土的创新活动积极赋能,从而让苏州的产创融合能够继续跑在全国前列。


第三是第十七届国际精英创业周。本届创业周公共平台累计征集人才项目2385个,同比增长5.2%,其中海外项目1345个,占比56.4%,项目持有人具有博士学历的1236个,占比51.8%。同时通过加强项目对接,经初审项目由全市300余家载体线上对接,对接率达92%。日益炉火纯青的国际精英创业周,正强势助力苏州成为精英人才心目中自由驰骋的科创天堂。


苏州大学与乐聚机器人公司合作研发的人形机器人。


让如此重要的三个会议“三合一”,不仅是苏州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具体行动,更看得出苏州对于成为创新高地的雄心和远谋。


正如与会院士嘉宾们接受采访时所说,把教育、科技和人才统筹起来细心打磨,对一座城市、一个国家甚至是全球发展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


没有教育的支撑,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是不可能强盛的。而最终检验教育成效的,正是人才的数量和科技的成色。所以这样的“三合一”大会,对苏州这样一座制造业大市的未来发展,显然极具战略意义。这意味着,苏州正以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抓教育、抓科技、抓人才,而且是系统施策、一体推进。



那么,苏州具体打算怎么做呢?


既然已深刻洞察到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极端重要性,苏州在这场大会上自然而然也亮出了不少新招。


首先表现出来的就是苏州狠抓高校发展和成果转化不遗余力。


圆桌观察员认为,在发挥好高校赋能城市发展方面,苏州已悄然迈入了2.0阶段。在1.0阶段,苏州原先更多考虑的是把高校引进来,弥补自身本土高校不足的短板;而现在则把更多心思花在进一步让已有高校院所发挥优势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上。所以,这次大会的一大主题,就是高校技术转移转化,要让高校在苏州产出更多的科研成果并就地高效转化为先进生产力。


大会期间,苏州出台了《关于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凝练了包括争取建设牵头类全国、江苏省重点实验室,给予最高2亿元、2000万元支持等15个方面具体政策举措。大会现场还聘任了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首批技术经理人,发布了省教育厅支持区域中心专项政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苏州青年科学家是苏州科创的未来与希望。


第二是苏州对于抢抓科技前沿赛道、培育顶尖科创人才的孜孜以求。


比如苏州进一步扩大范围并以更大力度遴选苏州青年科学家。第二届苏州青年科学家面向全球征集以来,共收到美国、欧盟、日韩等17个国家和地区超800名青年人才申报,最终评选出20位具有重大创新成果、战略科学家潜力的青年人才。其中,苏州市内外青年人才各10位,入选者来苏工作后可获得50万元支持。


苏州还旗帜鲜明地亮出了“苏州十大产业科技成果”和“苏州十大产业科技提名成果”。其中,1项成果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15项成果打破国际垄断,实现关键技术自主可控;多项成果拥有5个“全球第一”,多项成果在细分领域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彰显科技创新“硬实力”。


精诚合作的团队是高层次人才的力量倍增器。


同时,和十大产业科技成果一道亮相的还有2025年苏州重大创新团队。苏州已连续18年组织实施苏州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目前已立项资助62个重大创新团队、3835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今年,又有15个重大创新团队入选。重大创新团队可获得最高3000万元的项目资助,团队成员可获得最高200万元购房补贴。


此外,“赢在苏州”国际创客大赛全球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也在大会上落下帷幕,全球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项目将获得最高3000万元创业助力金。


既然苏州把顶尖科创人才作为苏州科技破题的关键,那么同样不得不提到苏州在高层次人才方面的一项品牌活动,那就是已连办十七届的国际精英创业周。


越擦越亮的创业周品牌,这次也再度升格,其最突出的表现便是苏州市“百亿人才基金”的正式设立。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文化创意、青年创业等子基金同步设立,这些基金将重点投向领军人才、赛事选手、初创企业和硬科技。大会期间,总规模100亿元的苏州市重大产业发展基金也应运而生。


苏州市李政道教育和科学基金会揭牌。


而本次大会最令人动容的一项议程,莫过于以一直情系家乡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先生之名,命名设立苏州市李政道教育和科学基金会。为传承和弘扬苏州籍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的科学家精神与家国情怀,经苏州市政府和李政道先生亲属友好协商,双方一致同意设立苏州市李政道教育和科学基金会。


可以说,苏州市李政道教育和科学基金会的设立,一下子点破了未来发展的制胜关键:教育与科学。



苏州的这一套新打法,正让苏州城市发展快速蝶变,这不亚于苏州城市发展战略的一次系统性变革。


众所周知,苏州一直以来都是一座以制造业而见长的城市。这意味着全社会把大量的资源都投入并集中到了生产制造的环节。如今,随着对创新的加码和对人才的重视,未来,苏州将注定由制造业城市加快迈向创新型城市。


出席大会的一名院士嘉宾告诉圆桌观察员,在严峻复杂的外部挑战面前,谁能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拥有最聪明的人才和最活跃的创新创业团队,谁就能掌握率先开启未来世界的钥匙。因此,苏州毫不犹豫地把“投资于人”的理念立起来,是非常明智的。


“投资于人”即意味着,要始终坚持人才友好型的城市发展战略,把人的内涵延伸到各个方面——既要持之以恒打造促进人才成长的教育体系,也要创造足够多的干事创业舞台、给予人才起步发展的有力支持,更要充分满足人的生活品质需求,面子、里子、票子、孩子各个层面考虑到位,才能真正体现一个城市的细腻服务和爱才之心。这些都在时时刻刻检验着城市的口碑。


基金的体量越大,延揽的人才就会越多。


正如大会上所透露,苏州正以最优质的土壤、养分、阳光,为科技种子的成长提供得天独厚的环境,在支持成果转化方面有两个“百千万”的突出优势。第一个“百千万”是,苏州拥有近百个国家级科研机构、拥有国家级人才近千人、每年新增1万个科技项目;第二个“百千万”是,苏州拥有百亿并购基金、 千亿产业基金、万亿创投基金。加上苏州拥有的16万家工业企业、1.74 万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人才在苏州发展拥有广阔的空间。


或许正是有这样的“家底”、这样的决心,越来越多人坚信,随着更加高效的科研成果转化体系建成,以及越来越多的人才加盟苏州,整座城市的研发投入、科技产出也会跟着科创型企业的不断增长而日益增多。苏州有望成为中国数一数二的创新策源地和高端制造基地,这才是这座城市未来的模样。


来源:苏州圆桌 圆桌观察员/零零漆

编辑: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