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
菏泽探索科技成果“先用后付”,专利可尝鲜一年再下单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6-06 07:41:00

“以前担心专利‘水土不服’,现在试用后再付费,心里踏实多了。”荷净(山东)净化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海超说,通过“先用后付”模式,该公司与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化药学部孙彬教授签订了人才引进协议,获得5项专利一年免费试用期,相关技术研发工作完成后,企业可实现降本增效1000万元。
2024年,菏泽市率先在定陶区试点“先用后付”模式,由政府背书,企业一年内免费使用高校院所专利,试用期结束后根据实际效果决定是否付费购买。这一机制有效降低了企业的技术使用风险,也让高校专利快速对接市场需求,有效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齐鲁工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22家高校院所的1864项专利被纳入免费许可资源库,并通过线上平台和线下对接会向企业推送。
除了直接应用实验室成果,菏泽还创新中试转化模式,聚焦高校尚未成型的专利成果,实施“校企联合中试”机制,将初步研发后的中试过程放在企业,借力企业的中试车间、工艺工程师和市场化验证场景,将高校专利从“实验室”加速推向“生产线”,引导高校聚焦企业难点、产业痛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技创新。
山东乾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生物工程学部汪俊卿教授团队合作,采用中试转化模式,将高校菌种工艺专利导入自有生产线。中试过程中发现石蜡油原料供应链不稳定,反馈至高校后迅速调整技术路线,以丙二醇替代正癸烷作为发酵溶剂,不仅解决了原料“卡脖子”问题,还显著降低废水处理成本,直接实现降本增效500万元。
“专利‘先用后付’,专家现场指导,问题迎刃而解。”乾运生物生产总监时胜义说,下一步,企业计划在生产工艺优化、节能降耗、提高产能等领域与高校深化合作。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菏泽市推动高校专家“下沉”企业,为企业提供全流程服务。目前,已有40余名专家以“特聘专家”身份进驻各类企业,解决技术难题60余个。
“先用后付”是有益尝试,但免费试用一年后,“先尝后买”的企业不买单怎么办?
为打消高校和企业后顾之忧,菏泽市建立“企业参保—申请理赔—先行赔付”的风险防控机制,并规范协议范本、法律咨询等流程。定陶区还通过聘任科技副职、保障专家待遇等方式,吸引更多人才参与转化。目前,菏泽已形成专利二次开发、中试转化、直接应用三种转化模式,累计推动160余家企业精准对接高校科技成果。
“实践证明,科技成果‘先用后付’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速产业升级、激发人才创新潜能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菏泽市招才引智服务中心主任孙飞表示,将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服务,持续完善支持保障措施,优化人才创新创业发展环境,让更多高层次人才和优质科技成果在菏泽落地转化。(大众新闻记者 王兆锋)
相关文章
- 川赢位来·政策周历丨四川:企业招用这些群体可申领2000元/人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 2025-07-25 18:12:00
- 济源玉泉街道智能制造再上新台阶 两家企业入选省级智能车间 2025-07-25 09:25:00
- 湖北9家企业上榜《财富》中国500强 总营收1470.14亿美元增长11.69% 2025-07-24 09:43:00
- 南华县:惠企“大礼包”扩面增效 2025-07-23 20:10:00
- 第三届链博会今日闭幕 达成合作意向超6000项 2025-07-20 20:53:00
- 星火何以燎原 2025-07-17 07:10:00
- 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中国市场仍是企业维持全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2025-07-16 22:32:00
- 深圳加快打造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锚定科技创新 传承城市基因 2025-07-14 09: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