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
从“网红”到“长红”:由“尔滨热”的冷思考谈东三省冰雪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2 10:53:00
作者:高德胜(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近年来,东三省冰雪经济蓬勃发展。2025年春节假期期间,东三省共计接待游客1.07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211.03亿元,其中,哈尔滨市累计接待游客1215.1万人次,充分彰显了其旺盛的经济活力。与此同时,网络上掀起了打卡哈尔滨的热潮,哈尔滨也因此成为此次旅游的热门目的地。然而,在这场冰雪热潮中,消费者在社交平台上的声音也值得关注。这启示我们——“尔滨热”需要进行冷思考:从东三省的历史渊源与紧密的地域联系来看,形成区域化竞争优势,是东三省冰雪经济从“网红”走向“长红”的关键所在。
黑龙江省冰雪经济的“网红密码”
冰雪旅游“火出圈”。黑龙江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黑龙江冰雪经济总产出达2661.7亿元,其中,冰雪旅游产出1823.3亿元。其中,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创新推出的梦幻冰雪馆,不仅成为了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的“最大的室内冰雪主题乐园”,更是成为国内外游客争相打卡的热门景点。黑龙江省文旅部门密切关注游客体验,精准分析需求并快速做出反馈调整。例如,在松花江上升起热气球、在索菲亚大教堂挂起人造月亮等创新举措,切实提升了游客的体验,相关话题在各大社交平台更是热度飙升,频频登上热搜榜单。
资源禀赋“添动力”。黑龙江省冬季漫长,气温低,降雪量大,积雪期长,为开展各类冰雪活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例如,哈尔滨的冰雕艺术、亚布力的滑雪场地等,都以其精美的工艺和优质的雪质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此外,黑龙江省还拥有高山、丘陵等地形地貌,为建设滑雪场地、开展冰雪运动项目提供了丰富的地形选择。比如,大兴安岭地区群山环绕,山势起伏,为高山滑雪、越野滑雪等项目提供了绝佳的自然场地。同时,作为冰雪体育大省,黑龙江成功承办并举办了多项国际国内冰雪赛事,如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等,吸引了大量国内外冰雪运动爱好者参与。
国家政策“强支撑”。黑龙江省深入践行“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冰雪旅游发展的政策措施。《黑龙江省冰雪经济发展规划(2022—2030年)》《黑龙江省支持冰雪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等文件,旨在推动冰雪运动、冰雪文化、冰雪装备、冰雪旅游全产业链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冰雪产业体系,打造国际冰雪旅游度假胜地和冰雪经济高地。全省文旅部门、市场主体、涉旅相关部门以及广大民众积极参与,合力共建“主客共享”旅游目的地。
“尔滨热”背后的冷思考
现阶段,黑龙江省乃至东三省的冰雪经济建设更多依赖自然禀赋,虽然可以吸引大量游客,但要想支撑其可持续发展,仍需要激发出更深层动力——“尔滨热”需要冷思考。
一方面,冰雪文化内涵挖掘需要更加深入。黑龙江省文化资源丰富,坐拥4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6所国家级博物馆及系列重要文物遗址,但当前,对文化因子的挖掘更多局限于冰雪节庆活动、冰雪艺术表演等部分领域,因此应当加强对这些文化因子与冰雪特异性结合的挖掘。同时现有冰雪产业也存在同质化问题,缺乏对专属文化的挖掘。具体表现为:冰雪项目多以滑雪滑冰为主,冰雪文创多为“东北大花袄”“冻梨糖葫芦”等泛东北文化符号。
另一方面,尽管黑龙江省具备广泛的冰雪资源基础,但目前的冰雪开发仍主要集中于少数几个核心城市,呈现“点热面冷”的局面。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亚布力滑雪场等项目确实具备全国影响力,但其他地市的资源整合与特色打造尚未成型。对比参考河北太行山冰雪旅游带、新疆旅游精品线路,黑龙江省多数城市完全可以依托广泛的冰雪资源基础,形成专属的文化主题。比如说黑龙江省内的鄂伦春、赫哲族等少数民族的渔猎文化、冰雪生存智慧,百年中东铁路形成的欧陆风情,北大荒建立的拓荒精神,独具韵味的东北民俗等等,都能融入冰雪活动设计、景观营造、衍生品开发中。
东三省冰雪经济从“网红”走向“长红”的实践选择
用文化带动发展,加强特色文化的挖掘与转化。通过对“尔滨热”背后的冷思考,为东三省实现从“网红”走向“长红”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启示。冰雪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更需要深挖和弘扬冰雪文化内涵。冰雪经济的文化突围,需以“文化解码——符号转化——价值延伸”为主线,将冰雪资源转化为具有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的体验产品。比如,新疆阿勒泰凭借其原生态滑雪文化,通过“阿勒泰是人类最早的滑雪实证”这一代表性文化表述,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滑雪爱好者。东三省也应深入挖掘各自独特的文化资源,并形成区域化协同优势。例如,黑龙江省可依托鄂伦春族驯鹿文化,举办“驯鹿冰雪文化节”,开展驯鹿雪橇比赛、文化展览等活动,展示鄂伦春族冰雪生存智慧。吉林省则可以依托长白山这一独特的自然与文化符号,深度挖掘长白山文化内涵。此外,还可以利用其汽车文化资源,以长春汽车城为核心,建设汽车文化博物馆、举办汽车文化节,展示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和成就。辽宁省则可结合海洋文化,打造“冰雪海洋节”,融合海洋与冰雪元素,创造独特体验。在此基础上,通过系统性的文化解码与符号转化,将地域文化基因转化为具象化的体验产品与文化符号,打造更具地区特色的“东北三宝”,以实现三省联动协同,提升冰雪经济的文化内涵与市场竞争力。
建立区域协调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从旅游路线的角度来看,许多游客前往哈尔滨时,往往会选择路过沈阳、长春,或者在两地中转。如何合理规划利用各地冰雪资源,提升游客的整体体验,是实现区域协同发展的关键。首先,东三省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优势,能够实现三省的联通发展。以新疆北疆冰雪旅游精品线路的成功经验为鉴,东三省可联合打造“冰雪黄金旅游线路”。例如,游客从沈阳出发,率先体验东北的洗浴特色,尽享冰雪与温泉交融的惬意时光。随后前往吉林省长白山,欣赏长白山的冰雪景观,参与当地极具特色的粉雪节活动。接着向北抵达哈尔滨,沉浸于冰雪大世界与太阳岛雪博会的冰雕雪雕艺术,领略冰雪艺术的精湛技艺与独特魅力。最后到达漠河,感受祖国最北端的极寒冰雪风情,体验洒水成冰等特色活动。此外,东三省还可打造“红色研学路线(冰雪板块)”,将冰雪文化与红色文化深度融合。比如,构建“‘九·一八’红色研学路线”,途径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吉林省磐石市东北抗联遗址、哈尔滨东北烈士纪念馆、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让游客于冰天雪地中感受革命精神,铭记历史、珍惜当下。同时,游客可配备“冰雪旅游一卡通”,游客只需购买一张卡,即可在三省的主要冰雪景点享受门票优惠、交通便捷等全方位服务,真正实现“一卡在手,畅游冰雪三省”的便捷体验。通过三省联合发展,能够有效减少三省在市场推广过程中的内部竞争与资源浪费,实现力量的集中与整合
加强宣传推广,构建特色IP与国际品牌。一方面,东三省应积极鼓励全民参与,拓展多渠道宣传,全方位推动冰雪文化的发展。例如,设立“东北冰雪文化创意大赛”,面向全国乃至全球征集冰雪雕塑设计、冰雪运动装备创意、冰雪旅游线路策划等作品,激发公众的创造力和参与热情。同时,充分利用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在线旅游平台等新媒体渠道,发布高质量的冰雪文化内容,吸引国内外游客的关注。另一方面,东三省可以以冰雪为纽带,联合打造以“东北冰雪文化”为主题的超级IP。比如说,可以开设“冰雪狂欢”“冰雪秘境”“冰雪奇趣”等板块。“冰雪狂欢”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宏大的冰雕景观和丰富的娱乐项目为代表符号;“冰雪秘境”以吉林省的长白山林海雪原和雾凇奇观等自然美景为核心载体;“冰雪奇趣”通过辽宁省冰雪与海洋生物的独特展示,形成差异化体验。此外,三省可联合承办和举办相关体育赛事、国际冰雪文化节、冰雪产业博览会等活动,邀请国际知名冰雪艺术家、产业专家、旅游运营商等参与,集中展示东北地区冰雪文化成果与产业优势,以冰雪为桥,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当前,东三省冰雪经济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哈尔滨等地的“网红”效应为区域旅游注入了强大活力。东三省的冰雪经济要实现从“网红”到“长红”,既要抓住热度、乘势而上,更要深耕热度、持续为道。(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徐嘉薇对此文亦有贡献)
来源: 光明网-理论频道
相关文章
- 从“网红”到“长红”:由“尔滨热”的冷思考谈东三省冰雪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025-08-22 10:53:00
- 哈尔滨学院创新模式传承“龙江英雄情” 2025-08-15 14:18:00
- 南国书香节焕新出发 搭建中外文明互鉴新平台 2025-08-15 07:21:00
- 2025年茶卡盐湖景区接待游客量已突破200万人 2025-08-14 18:10:00
- 九华旅游5亿元募投四大项目被问询,主业升级与风险隐忧并存 2025-08-14 17:56:00
- 注意!天安门广场8月20日至23日暂停开放 2025-08-13 20:00:00
- “今年暑期流行进厂游玩” 2025-08-13 06:13:00
- 西秀区:“夏夜生活·美食盛宴” 品鉴活动举行 2025-08-13 02: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