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
三晋大地风物新——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系列报道 橘生晋南亦是橘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2 09:23:00

运城,这座偎依黄河的“山西粮仓”,曾囿于滩涂盐碱、旱塬贫瘠。在农业“特”“优”战略的指引下,该市以南粮北植、南菜北种、南茶北栽、南鱼北养“四南四北”战略破局,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2024年,“四南四北”相关产业综合产值达2.84亿元。盐碱地成为“蓝色农田”,荒山坡化身“云雾茶海”,黄河滩涂翻滚“金色稻浪”……南方的粮、菜、茶、鱼突破地理藩篱,在黄土地上生根结果,盐碱荒滩成为“北国江南”。以科技为犁、以创新为种,运城在黄河流域铺展开一幅生产增效、农民增收、生态增色的乡村振兴长卷,改写着“南橘北枳”的典故,让橘生晋南亦是橘。
破局求变 从“农业困局”到“发展新局”
黄河之畔的运城,20万亩贫瘠的盐碱地曾让世代农民束手无策。
“无霜地也白,脚脚踩在棉。不管种啥,谁种谁赔!”在永济市西开张村,村民的顺口溜道尽辛酸。这片pH值高达8.5的土地,种出的棉花亩产不足百斤,产值仅300余元。
与此同时,北方市场对南美白对虾的年需求量超10万吨,却因运输成本高昂导致终端售价居高不下。
资源错配的矛盾,在2018年迎来转机。当农业专家发现盐碱水成分与海水高度相似时,永济市果断引入通威集团,将缺陷转化为特色,建起千亩对虾养殖基地,亩产值飙升至6万元。这场“盐碱地里养海鲜”的故事,揭开了运城“变废为宝”的序幕。
市场需求与资源禀赋的深度碰撞,擦出更多火花。2008年,在夏县泗交镇,山东茶商陈厚珉站在山坡上,攥着一把黄土反复摩挲:“北方真种不了茶?”他开启了长达15年的“南茶北栽”试验。
“通过杂交育种培育出抗寒抗旱的‘厚民晋茶’,采用遮阳网度夏、保温棚越冬的精细化管理,让茶树在零下15℃也能存活。”陈厚珉介绍。如今,600余亩茶园年产绿茶6000公斤、红茶1000公斤,总产值达1200万元,填补了北方高端茶叶市场空白。
去年11月初,位于万荣县荣河镇的黄河滩涂上,黄澄澄的稻穗“低着头”,等待收割。“又是一个丰收年!”万荣县茂发合作社的薛强胜满脸喜悦。
2018年,合作社在黄河滩地试种“秦纳一号”优良晚稻取得了成功,经过“以稻治碱”“稻鱼共养”等模式探索,于五年后在黄河流域完成首例水稻制种,将亩产提升至700公斤,带动周边发展水稻6万余亩。
当临猗县薛公村的黄河滩涂上爬满青背白肚的大闸蟹,当平陆县的旱塬飘起广东菜心的清香,运城不断用实践重塑着农业地理的边界。这场始于破解资源桎梏的探索,最终演变为生产要素的创造性重组。
科技赋能 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
夏县茶园的智能滴灌系统感知到土壤湿度变化,负责人员通过云端数据实时调整浇灌方案;永济对虾养殖棚的水质监测仪发出预警,AI算法即刻生成增氧策略;万荣稻田的无人机掠过金灿灿的穗浪,多光谱成像已同步测算出亩产数据……运城的田野车间里,科技正以具象化的方式重构农业生产逻辑。
在夏县泗交镇的茶山上,陈厚珉轻轻拨开一片茶树嫩叶,露珠顺着叶脉滚落,折射出晨光。多年来,这位山东汉子带着“在北方种茶”的执念扎根运城,用龙井43号与福云7号反复杂交,从3.2万株幼苗中筛选出抗寒基因表达最强的个体。
“经过7代选育,该品种的茶多酚含量比母本提高12%。”他捧起一撮新茶,清香扑鼻。如今,这片曾被断言“种不了茶”的山坡,茶树已漫山遍野。茶农裴喜芬指尖翻飞,念叨着:“以前觉得种茶是神仙事,现在科技就是咱的‘活神仙’。”
山西世邦农业的冷链仓库内,菜心经过自动分拣线,贴上二维码溯源标签,直供香港超市。负责人赵兴点开数字大屏,基地土壤墒情、病虫害预警数据一览无余,通过AI系统分析历史数据,至少可提前10天预测霜霉病暴发。
“智慧化管理使菜心种植周期远远高于宁夏、广州,与南方产地错开了3个月的上市时间,亩均收益达5万元以上。”赵兴介绍,公司目前加速延伸产业链条,完善上下游配套,建设集蔬菜种植、新品培育、科学普及、精深加工及观光旅游等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性蔬菜基地,努力打造全国第五大蔬菜基地和华北最大的叶菜基地。“南菜北种”正在探索一条差异化、智能化的发展新路。
“‘南物北移’不是简单的地理迁徙,而是一场从种质创新到模式再造的科技攻坚战。”运城市农业农村局技术园艺站站长徐隽铭表示,要发展好“四南四北”,就要培养既懂代码又懂农时的“新农人”,让科技创新从实验室走进每座大棚、每片稻田。
多维增益 从“单一生产”到“全面开花”
如今,河东大地的农业图景焕然一新。
“四南四北”让贫瘠的土地迸发新活力。永济西开张村因南美白对虾养殖,村集体年增收超百万元。村民张勇南算着账:“土地流转租金、虾棚务工工资,加上年底分红,一年能挣过去五年的钱。”夏县泗交镇的荒坡因茶树扎根焕发绿意,57户茶农承包茶棚年均增收1.5万元,茶旅融合更让农家乐年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数据显示,运城通过“四南四北”盘活盐碱地、荒山、滩涂等闲置资源6.4万亩,土地产出效益平均提升8倍。
“四南四北”让生态底色持续擦亮。盐湖区解州镇的盐碱地修复工程现场,技术人员指着监测数据介绍:“通过‘以渔降盐’技术,土壤pH值从8.5降至7.8,每亩地年脱盐量达1.2吨。”在临猗“稻鱼共养”示范区,泥鳅穿梭稻根吞食虫卵,减少30%农药使用;螃蟹搅动水体增加溶氧量,促进水稻根系发育,形成“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生态链。
“四南四北”让品牌效应不断扩散。“荣后大米”以每公斤14元的定价打入北京盒马鲜生;“运城菜心”直供香港、广东、上海等地;黄河大闸蟹坐上高铁,两小时到达太原、西安,六小时抵达京津……运城构建起“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三级体系,农业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超过70%,推动农业“特”“优”战略走向纵深。
青山不负凌云志,黄土终成致富田。当“四南四北”的经验写入农业现代化案例库,运城人深知,饭碗里的新质生产力,永远生长在科技与土地的对话中。来源:山西日报
相关文章
- 彬州市水口镇:“三抓三促”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2025-05-22 10:28:00
- 【寿光】文家汽车产业片区再“升级” 2025-05-22 09:43:00
- 三晋大地风物新——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系列报道 橘生晋南亦是橘 2025-05-22 09:23:00
- 奇葩!离婚后女子多次转账250元支付抚养给前夫,还带诅咒 2025-05-21 17:13:00
- 法院调解化纠纷 当场给付解争执 2025-05-21 16:54:00
- 西安高新区探索“葡萄+蔬菜”套种模式 实现生态与效益双赢 2025-05-21 11:42:00
- 人工智能算法、无人机相关工程师……这些岗位你心动了吗? 2025-05-10 18:13:00
- 概算投资9410万元!义乌这所学校扩建工程竣工初验,9月全面投入使用! 2025-05-04 14:0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