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
《集约昆明:沉寂空间变“金边银角”》系列报道之二旮旯绣花 更添春城温度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3 08:56:00
昆明信息港讯(昆明日报 记者邓宏卫 徐晓俊)城市真正的魅力,在于如何对待那些平凡的角落。
昆明作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双修试点”城市,其空间利用正从宏大叙事的整体布局向细致入微的末梢治理延伸。从桥下文体空间到家门口的口袋公园,从历史文化片区、米轨沿线提升改造,再到即将开展的对昆明市中心城区360平方公里范围内桥下空间的系统梳理……城市曾经那些公共微空间被激活,变身为全新的城市品质与人文互动空间。
以“绣花”功夫治理城市微空间,于微空间中显大美。这种“见微知著”的规划哲学,正在重塑昆明城市空间肌理,增添城市温度。
激活城市末梢
日前,昆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完成了关于《昆明市中心城区桥下空间综合利用专项规划》(以下简称《专项规划》)的公开招标,将对昆明市中心城区范围内由昆明市绕城高速、东连接线高速、南连接线高速、春雨路与西三环围合的36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桥下空间进行系统梳理,并在规划过程中对区位比较重要(如连接城市主干道或人口密集区)、空间可利用度高(如桥下净高、面积满足功能需求)、群众需求度高的区域,开展桥下空间概念性方案设计。
招标公示一经发布便引发了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昆明不少市民表示:“充满遐想,更满怀期待。”也不乏热心市民踊跃提出建议,“利用桥下空间建运动公园,增加绿化景观等”。
对于各界的热切关注,负责《专项规划》工作的市自然资源规划局交通市政规划处负责人表示,该项工作是落实“昆明城市品质提升七大行动方案”的重要举措之一。其核心是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以交通底层微空间为切入口,深入调查研究,全面把握昆明市主城区桥下空间现状利用方式与存在问题,对桥下空间利用提出具体的功能指引,为打造交通底层类“小而美”微空间,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方法和路径。
微空间规划设计的本质是对城市空间的综合利用。交通市政规划处负责人说,以此次《专项规划》为例,早期公共交通项目设计主要是以其核心功能(如通行效率、安全性)为主导,对于微空间的复合利用确有不足,此次《专项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推动桥下空间的资源利用效率、增强城市功能复合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方寸之美显现
3月末,家住江东花园的张培月如往日一样经过金星立交桥时,他惊奇地发现,金星立交桥东侧下层的公共空间种上了绿植、铺上了红绿塑胶地板、竖起了篮球架、围上了黄色网格围栏,变成了崭新的“金星运动公园”。“先是大吃一惊,后又倍感欢喜。”张培月说。
昆明市绿化服务中心表示,为提升城市园林绿化景观品质,丰富市民社交活动空间,昆明市绿化服务中心对金星立交桥底东侧绿地进行提升改造。本次提升改造以运动休闲,儿童娱乐为主题。在场地内设置成人半场篮球、沙池游乐、儿童活动三大区域,改造面积约2100平方米。
对于立交桥下的惊喜之变,昆明市民实则早有感受。2019年底,昆明西苑立交桥下层通道美化改造工程动工,立交桥西南侧绿地经过修复整理后成为休闲活动区,东南侧及桥底修建成了以篮球场、滑板池、步行路径等运动设施为主的休闲健身空间。“差不多也是从那时起,昆明的桥下空间陆续有了变化。”家住经典双城的李然说。
不仅桥下,更多的变化还发生在曾经并不起眼的公共空间。人民西路与近华浦路交叉口西南侧,利用公共空间建设的“壳壳乐园”,成为附近市民游憩运动、儿童娱乐的好去处。“壳壳空间见大美。”家住春苑小区的退休教师刘芳芳将其解释为大美显于微处,何其动人。
如何打造城市方寸之美,实现市民“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美好生活愿景?自2022年起,昆明市持续推进“口袋公园”的建设,以此优化均衡城市绿地,织补拓展绿色公共空间。
滴灌不辍,蜕演蝶变。政府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昆明共有公园1012个,其中大型公园332个(含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广场绿地),口袋公园(含游园)680个。根据计划,昆明将持续开展“百园建设”,力争打造成为“千园之城”,其中明确各县区也将因地制宜,利用城市拆临拆违、废弃地、闲置地、裸露土地、道路节点、街头转角、桥下地等位置,按质保量完成一批口袋公园(游园)的建设。
精耕细作让点滴之美融成昆明肌理。诚如昆明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朱净宇所言,今日昆明,绣花功夫织就城市方寸之美,方寸纳万象,一隅见大千。
于点滴处汇成
近年来,微空间的复合利用已成为现代化城市建设的一种趋势。事实上,昆明对于微空间复合利用的探索已持续多年。
2017年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关于将保定等38个城市列为第三批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城市的通知》,昆明入选其中,“城市双修”工作由此全面展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推动昆明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不断向微空间纵深探索,力求以科学、精细的规划设计,激活利用微型公共空间为城市服务。一系列规划设计方案相继编制完成并实施,如《盘龙江沿岸提升改造工程规划方案》《翠湖周边历史文化片区整治提升规划》《昆明城市米轨沿线改造提升规划》《昆明市街道设计导则》《昆明市城市设计导则》等。
谋定后动,方现生机。
盛夏,最早唤醒昆明人的便是盘龙江的一江“翡翠”。
昆明自由画家饶子峰最满意的作品是《盘龙游觞》,是他沿盘龙江畔漫游3个月的写实之作,在3米的彩墨画卷中,滨江绿道串起从松华坝到滇池的人文意趣,细微处可见彩虹跑道上晨跑的男女、历史浮雕墙边看铜版画的爷孙、艺术码头定格晨晖剪影的少女,还有沿岸转角游园与桥下公园纳凉的老者、嬉闹的孩童。饶子峰于画侧跋“一江流碧穿城过,闲步长堤人醉夏”。“这条通山贯城、串文达海的生态玉带,微粒间尽显昆明人文。”饶子峰说。
如饶子峰所言,盘龙江畔粒观昆明人文市井。然而这微粒显象却非完全天然,也得益于精雕细琢。“在空间整体改造中,微空间的设计至关重要。”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公共空间和城市形象规划处负责人这样讲述,以《盘龙江沿岸提升改造工程规划方案》中两处微空间规划设计为例:在慢行交通联系中,该方案通过联通局部断点,纵向打通滨江绿道,满足绿道整体通畅连续和打通道路微循环;横向通过梳理桥上慢行上跨和桥下慢行下穿空间,合理确定滨江绿道过街设施类型,以满足步行联通的慢行上跨为特色,增添绿道标志性景观,串联城市最具代表性和吸引力的公共开放空间。对于公共空间利用提升,则是通过对现状绿地、闲置零星用地等进行梳理整合,提升、新建一系列公共休憩空间,实现绿地增量。通过联动公共空间与资源,带动老旧、消极空间改造,形成开放、共享、活力、宜人的公共岸线。通山、贯城、串文、达海的母亲河生态绿带,由此点滴汇成。
致广大而尽精微。
有人将城市的可持续生长智慧比作“螺蛳壳里做道场”,而微空间的复合利用无疑深藏着智慧的灵韵。云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教授李志英认为,城市微空间的复合利用,应当涵盖科学精工与人文匠心。城市中曾经看似碎片化的空间,实则是城市有机体的重要“神经末梢”,它们共同构成市民日常生活的网络。科学的规划设计,就是空间、功能与人的耦合。当市民推开家门,步行5分钟即能遇见一片桥下的绿洲、一方街角的球场、一条蜿蜒的滨水步道时,这座城市的高质量内核已然夯筑。
就在今天,“翠湖城市绿道一期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方案”批前公示期结束,黄公东街西侧含毓英公园,五华广场至黄公东街的架空栈道令人期待……在桥下,在转角,与一簇花会心一笑。
相关文章
- 新华社报道南昌:城市“绿岛”助候鸟“安家” 2025-05-23 11:41:00
- 《集约昆明:沉寂空间变“金边银角”》系列报道之二旮旯绣花 更添春城温度 2025-05-23 08:56:00
- “首发经济”“露营经济”解锁消费新密码 撬动消费新引擎 2025-05-19 09:54:00
- 包头市擘画“空中丝路”新图景 2025-05-12 10:58:00
- 2500万立方米!云南省规模最大跨区域用水权交易落地实施 2025-05-10 17:01:00
- 人民日报:马拉松“成长的烦恼”如何解 2025-05-09 08:23:00
- 通勤观光两不误!2路公交车升级城市“移动观景台” 2025-05-08 11:24:00
- 华晨宇演唱会3天撬动6.8亿,南海如何“接住”泼天流量?丨五一粤消费⑥ 2025-05-06 22:3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