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
5.18国际博物馆日丨来到云南,这些文物值得看看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8 12:10:00
来源:【云新闻】
云南的文物
如同散落山河的密码
串联起百万年人类演进的壮阔史诗
也勾勒出多民族共生共荣的文明长卷
今天(5月18日)
是国际博物馆日
当我们踏上云南这片土地
不妨将目光投向博物馆
在那些静默的文物中
聆听历史的潮声
触摸文明的独特肌理

凤娇昆明鱼仅有大约3厘米长,但已经出现了头、躯干和肛后尾的分化,具备了脊椎动物的基本身体构型。凤娇昆明鱼化石是目前已知最早的脊椎动物化石,在它身上发现了“第一头脑、第一脊椎、第一心脏”,将脊椎动物最早的化石记录向前推进了5000万年,成为轰动世界的“天下第一鱼”,为脊椎动物演化研究提供了直接证据,填补了重要的演化环节空白。凤娇昆明鱼于1999年被发现于澄江化石地,这里是中国首个、亚洲唯一的化石类世界自然遗产,被誉为“世界级的化石宝库”。

许氏禄丰龙是第一只由中国人独立发现、发掘、研究并装架的恐龙,被称为“中国第一龙”,1938年在今云南禄丰市大洼山出土。许氏禄丰龙的发现,使禄丰盆地旋即成为生物考古的圣地,禄丰由此成为原始蜥脚类恐龙的代名词。中外专家纷纷来到禄丰发掘研究恐龙化石,引发了一场世界性的“恐龙热潮”,禄丰由此被称为“恐龙之乡”。1958年,国家邮政局发行了一套三枚古生物纪念邮票,其中一枚就展示了许氏禄丰龙的骨架和复原图,这也是全世界发行的第一枚恐龙邮票。

1965年5月1日,我国地质工作者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地区,首次发现了两颗猿人牙齿化石,这两颗牙齿是猿人上颌前面的两颗门齿,呈灰白色,石化程度很深,这是继我国北方发现北京猿人和蓝田猿人化石之后,在猿人化石方面的又一重要发现,对进一步研究古人类和我国西南地区的第四纪地质,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及意义。这两颗猿人牙齿化石的发现进一步表明,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化石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我国北方是猿人阶段人类进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地区。

战国牛虎铜案,是云南青铜文化艺术的杰作,也是云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它出土于江川李家山墓葬群中墓坑最大,随葬品最多的24号墓。器物主体为一头大牛,站立状,牛角飞翘,背部自然下落成案,尾部饰一只缩小了比例的猛虎,虎做攀爬状,张口咬住牛尾;大牛腹下中空,横向套饰一只站立状小牛。大牛与小虎用模铸造,一次成型,小牛则另铸再焊接于大牛腹下。作为滇国的一件祭器,牛虎铜案在力学和美学上都达到了极高水平,几近完美。

在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有一类特殊的文物——贮贝器,可以视为现代人的“存钱罐”。李家山第二次大规模考古发掘中,从69号墓出土的播种祭祀场面铜贮贝器,便是这类器物的典型代表之一。它造型奇特、纹饰精美工艺精湛,极具古滇国风格,尤其是在直径不到30厘米的器盖上,仅人物雕塑就有35个,并铸有祭柱等,真实再现了当时播种祭祀的场面。这般规模宏大的立体雕塑令人叫绝,不仅是财富与权力的象征,还承载着祭祀与“史书”的功能。

“滇王之印”金印是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赐予滇国国王的一枚金印,证明了《史记·西南夷列传》中:“元封二年,滇王降于汉,汉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的记载是可信实录,是古滇王国存在的证据。“滇王之印”金印出土于石寨山古墓群6号墓漆棺底部,金印“通体完好如新”。印作蟠蛇纽,蛇背有鳞纹,蛇首昂首向右上方。印面每边长2.4厘米,印身厚0.7厘米,通纽高2厘米,重90克。纽和印身是分别铸成后焊接起来的。文乃凿成,笔划两边的凿痕犹可辨识,篆书,白文四字,曰“滇王之印”。

宋大理国银鎏金镶珠金翅鸟被发现于大理崇圣寺三塔千寻塔塔顶的基座中,为银鎏金质地,通高18.5厘米,重125克。使用了鎏金、锤揲、焊接、拼接、镶嵌等多种工艺,先分别铸造出头、翼、身、尾等部位,之后刻画羽毛及各种纹饰,再焊接成形,通体鎏金。它是大理国时期的艺术珍品,代表了当时云南地区的传统艺术风格,是了解南诏、大理国和云南宗教艺术最重要的资料之一。

这是国歌曲作者——聂耳使用的小提琴,是云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为1954年2月由聂耳的哥哥聂紫鸣捐赠。琴箱内有德文两行:第一行,古斯塔夫.罗斯工作室;第二行,制作于德国马克诺伊基兴镇。根据聂耳日记,聂耳拥有这把小提琴,是在1931年2月,他刚到上海不久。此后这把小提琴始终伴随着聂耳,见证了这位人民音乐家短暂而辉煌的音乐人生。回顾聂耳二十三年的生命历程,小提琴成为他从事音乐生涯,成就他人民音乐家不可或缺的神圣乐器。

这是展示在迪庆红军长征博物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旗帜。迪庆红军长征博物馆位于云南省香格里拉市独克宗古城,是在当时红二六军团指挥部旧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专题性博物馆,展厅面积2400平方米,展线长2690米,有序陈列着1936年红军进入迪庆时使用过的船只、文件书籍、马灯、粮袋、背箩、水壶等生活用品。以红二方面军长征为主线,全方位展示红军三大主力克服千难万险胜利完成长征的伟大壮举,突出展示了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经过迪庆时模范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红军在迪庆播下革命火种和迪庆各族人民发扬红军长征精神建设美好家园等内容。
这些文物
让云南成为一座活着的博物馆
每一件都是打开历史的钥匙
每一处都在诉说文明的真谛
当我们挥手作别时
带走的不仅是文物的影像
更是对这片土地文明脉络的深深震撼
云南日报-云新闻出品
编辑:郭星余
美编:张琪
资料:新华社、央视新闻、人民网、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云南省博物馆、云南网、楚雄发布、澄江融媒等
审核:蔡飞
本文来自【云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相关文章
- 5.18国际博物馆日丨来到云南,这些文物值得看看 2025-05-18 12:10:00
- 太原:旅游专线畅行 公交服务升级 2025-05-14 08:41:00
- 2500万立方米!云南省规模最大跨区域用水权交易落地实施 2025-05-10 17:01:00
- 在浣花溪畔遇见金字塔 送一票难求的古埃及大展门票|封面福利 2025-05-10 13:48:00
- 探访中国“人造太阳”发源地:已建起“中国核聚变博物馆” 2025-05-10 00:06:00
- 价格大跌!预计还要降!正大量上市 2025-05-06 16:27:00
- 五一假期,昆明市民菜市场里品书香 2025-05-05 21:11:00
- 文博游火热,小众博物馆出圈 2025-05-03 19:23:00